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欢迎您!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精诚文化>详细信息
成果展示
详细信息
贵州印象
发布时间:2015/5/8 点击次数:1722

    春天到了,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很湿润,也有些湿冷的感觉,这种气候不禁想起了四年前去贵州测量的日子。那是国家重点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地形图测绘项目,测绘处18名同志参与外业测绘,算是一场大会战吧!

初识贵州

    经过了将近三千公里的跋涉,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南,贵州省安顺市,这里是位于贵阳西南侧的秀美城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是无产阶级革命王若飞的故乡。在这里工作,让我们充满了热情,由于工期比较紧,任务艰巨,大家凌晨到了驻地,上午马上就开始紧张的工作了,由测绘处技术负责焦宗豪亲自督导,大家立刻投入到180公里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当中去了,前期主要是图根控制点的布控工作。分成了几个作业组,沿着管线走向,先后走遍了安顺、普定、花溪、都匀等几个地区,印象中那里是连年阴雨,我们刚到的时候却不然,记得第一天外业测图,阳光很足,也许是因为这里1000米的海拔吧!距离太阳更近了一些,一天下来,几个同事都晒脱了皮。第一印象,空气很好,阳光充足。

这里是屯堡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雇佣了当地的面包车和司机师傅,在去测区的路上我们也就闲聊了起来,他们都自称祖籍是南京,自明朝搬迁而来。我们在路上也确实观察一些,村子里的房子布局多是按着战时的需求而来的,房子主体到房上的瓦片全是石头做成,墙上还有战时瞭望和攻击的孔洞。如果在这里的街上你看到了一些穿着蓝衫布衣高挽发髻的大姨们,千万不要以为她们是少数民族,恰恰相反,她们是正统的汉族,纯正的明朝遗风。这里保留了很多汉民明朝的传统,区别于附近别的地区,这里的老人多能听懂普通话,也能说相对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我们沟通没有障碍。通过司机介绍,说他们口音基本是明代的官话。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沧桑。只是工作太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不过只是那一点点感受也是难忘的。

民风淳朴

    管线的设计都是避开了人群密集区,所以每天都是出入到高山丛林中,其实遇见村庄的机会都不多,但是偶尔也会在村子边上通过,记得那是12月初,我们几个经过了一个叫招果的小村子,那天很冷,我们带的方便面,如果不是经过村子我们也就带个面包什么的,有方便面和热水那是很美很奢侈的午餐了。中午我们带着方便面去老乡家讨口热水喝,遇见了正在吃饭的一位老者(后来知道他姓张、我们称他张大爷),说天气太冷了,非要我们进屋烤烤火,顺便给我准备热水。等我们进了屋,立刻斟满了自家酿的米酒,看到我们执意不喝,老人似乎有些生气,说道:我不会害你们,要不咱们把杯子换一下!实在是盛情难劝,我们就陪老人喝了一杯,老人说了他的三个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和我们年龄相仿,他对我们好,他的儿女在外边也会有人对他们好,真的很感动!直到现在我们还都有联系。其实这样的经历我的许多同事也都经历过,在山头看站,一天都吃不到饭,就有善良的当地乡亲们给送的蛋炒饭;走路陷到水里衣服湿了,老乡拽到家里去烤火等等。民风淳朴、感动常在!

累并快乐着

    这个项目工期很紧,要求也非常严格,所以大家都是加倍努力的工作。每天六点就起床,七点之前肯定是要出发到测区的。贵州的饮食习惯和咱这大不同,基本都是火锅而且偏辣,很多同事都适应不了,但是那也要坚持啊!这里的交通也很不方便,路都是放射性的,只能从县城到乡里,村里到村里都是要步行的。我们每天都要辗转几十公里的山路才到测区,有时候明明近在咫尺的村子却要走路绕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记得一次从测区收队已经7点多了,走在山间的小单行道,恰巧一个老乡的拖拉机坏那了,我们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由于中午也在山里没有吃饭,车上的榨菜就成了唯一的干粮了。回到了驻地都11点了。那时候大伙从没有怨言,就一心的想把这个项目完成。每天六点多出发,晚上7点天黑回来,然后还要处理数据、画图,基本都是12点以后才能休息。大家始终抱有一个信念,要更快更好的完成这个工作,虽然我们很累,但是有些东西你没有参与过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回头想想,这也是一笔财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4年就过去了。当年我们出色完成了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180公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点滴,同事们还津津乐道。我们经历过、我们奋斗过,所以我们回味那一份既辛苦又快乐的日子,我想这也是我们地质人骄傲的地方吧!为了地质事业爬山涉水终不悔、量天测地献毕生!

                                                                                                                                                         (测绘处:柴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