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欢迎您!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山水文苑>详细信息
成果展示
详细信息
“硬骨头”的机掘姑娘
发布时间:2019/10/14 点击次数:3010

地质五队 王秀芬

    在地矿事业发展史上,在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定时期,曾经有过这样一支队伍:她们敢于冲破阻力,敢向男同志叫板,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干起活来毫不示弱,撑起了地矿事业的半边天,受到男同志的认可与尊重,受到领导的表彰。她们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地矿系统的由青一色女子组成的一支支“三八”机台或“三八”坑探班。

    第一次听说“三八钻”,是在长春上学时,班里年长的大姐整整大我一轮,每晚寝室的“卧谈会”,她总是给我们讲十八九岁时在三八钻机上的情景,她说:“那时在三八钻上,我是最年轻的,不到19岁;一天下来,我们几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倒头就睡,而那些比我们大几岁的姐姐们,忙碌了一天,还要思念远在家中的孩子,总是失眠,她们说真想把熟睡中的我从床上拽起来”。当时,我也只是当一个故事听听而已。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次,就在我身边,寻到了那么多的“三八”人,她们就是第五地质大队发展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三八”坑探班。她们在班长鲍秀霞的带领下,先后参与了黄土梁、黑石峪、周口店等坑探施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让我们听听她们的故事。

(一)

    第五地质队机掘队成立于1968年,故名词义,机掘就是进行坑探施工的掘进方法,按掘进工艺程序可分为凿岩、爆破、装岩、运输、提升、通风、排水、支护等,是地质队里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没有之一。

    1976年,一批青年工人从条件较好的城郊来到了机掘队,他们唱着电影《年青的一代》里的主题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来时,欢声笑语,心情激动,觉得当上了工人,非常豪迈。

    一到矿区,他们就傻了,和他们原来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啊,原来的青山绿水,现在四周是高山峻岭,驻地在半山腰,远离村庄和人家;住的是蒙古包和荆条片围起来、两边用泥巴糊住的简易房;床是几条长凳撑起的木板;工作是下坑道,坑道内又阴又湿又暗。在窄小的坑道中,行走都困难,更别说要钻进、凿岩、推矿车运料了,一些人产生了怕苦怕难的思想。机掘队队长刘瑞抓住生产的间隙,积极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讲自己的童年时代给资本家挖煤的苦难生活和在解放战争年代南征北战的经历,请老工人沈长明作忆苦思甜报告,开展讲队史、诉家史、忆个人成长史活动,激发大家“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难不难,想想红军过草原”不怕困难的精神。

    鲍秀霞、樊淑敏、谢晓芳和闫凤莲四名女同志,到机掘队较早,她们时刻牢记“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苦学深钻,大胆实践。并敢于冲破阻力,敢向男同志叫板,“我们女同志并不比男同志差,男同志能做到的、能完成的,我们女同志都能做到,也能完成。”干起活来毫不示弱,顶起了半边天的作用。一次,樊淑敏被炮烟薰倒在坑道中,经抢救苏醒后,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同志们都劝她再休息一天,她却坚持要上坑口,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于是又到坑道中大干起来。鲍秀霞在凿岩时手被砸伤、鲜血直流,她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维续工作,在领导的“强制命令”下,才下山包扎,包扎后立即返回坑道凿岩。


(二)

     1976年10月,又有一批女同志来到了机掘队,10月25日,效仿“三八”钻机模式,以原有四名女同志为骨干,成立了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三八”坑探班,鲍秀霞、谢晓芳为班长,由樊淑敏、郑淑芬、李秀芝、刘月文、李小娟、袁会军、闫凤莲、郑燕、王彩荣等十几人组成,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女同志们说“我们浑身有力量,再苦再累也心甘”。

    她们和男同志一样,干的是凿岩、掘进、运输的活儿。女同志身材相对弱小,工作服肥肥大大的,她们就用绳子绑好袖口、裤角,干起活来,更加利落;进入坑道内要穿雨鞋,她们就先用棉布把脚一层层地裹起来,这样既能让肥大的鞋子合脚,更能起到保暖、隔潮的作用。工作中,她们有的人要握着六、七十斤重的凿岩机打眼,有的人推着两吨多重的矿车运输,有的人紧张地装药放炮。

    刚刚开始工作时,操作几十斤重的凿岩机,加上震耳欲聋的声音,她们感到身发累、心发慌,回到宿舍耳朵还嗡嗡响,她们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刻苦磨练,增长才干。钉道工郑淑芬,为了掌握钉道技术,经常在业余时间,对着石块练习打锤。凿岩工李秀芝,不顾腰酸背痛,专擦重活干,一个班下来,她仍是握着风钻的姿势。身为伙食员的闫凤莲每天要做四次饭,她还要担着一边是装满花卷、糖三角的大笸箩,一边是热菜汤的水桶,送到坑道口,看到同伴们一口气就会吃下四五个二两大小的花卷、糖三角,她说:那时,做饭时,从来不蒸馒头,一定要做有咸、甜味儿的,也就是花卷和糖三角,好让她们爱吃、吃好呀,这样才有干劲儿。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三八坑探班就已独立进尺一百多米,台月效率达到二百六十多米。许多兄弟单位的同志来交流经验时,看到她们朝气蓬勃地在坑道里战斗,都夸她们是“英姿飒爽新一代,妇女顶起半边天。”


(三)

    三八坑探班成立后,随着机掘队任务的变动而搬家。从兴隆县的黄土梁到迁西县的黑石峪,到北京的周口店。她们也跟着换地方。

    在那个年代,搬运设备、装卸汽车,靠的是人拉肩扛,五十汽车,二百多吨设备物资,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兴隆县的黄土梁到迁西县的黑石峪、再到北京的周口店两次远距离搬迁。搬迁路过北京,第一次从偏僻的山区来到首都,姑娘们很想看看北京城,可是老队长要求车不减速,人不下车,一直开到工地,连夜研究施工,第二天就投入了生产。在三次远距离搬迁耽误一个月的情况下,她们和男同志一起战胜了二十多次塌方,超额201米完成了全年1300米的任务,效率、质量、成本、机械化程度都达到了全国地质部门的先进水平。

    她们说:队长刘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像刘瑞队长那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是啊,在队长刘瑞的带领下,1977年7月,在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机掘队作为全国的典型,被命名全国地质战线“善于攻坚的硬骨头机掘队”称号。队长刘瑞同志和坑长王文连同志受到了华主席叶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了念。而会议一闭幕,刘瑞当晚就赶回了周口店,大干起来。

    当时,机掘队正在打破碎岩层,一次放完炮后,岩石呲牙咧嘴地悬挂在顶板上,随时有可以出现塌方,严重地威胁着生产。要继续掘进,必须处理掉顶板浮石。队长刘瑞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一名同志提着炸药包,冒着浓烈的炮烟,三次冲进坑道内爆破,处理掉了浮石,保证了后续工作的安全生产。

    周口店施工,正值夏季,赶上痢疾流行,连续一个多星期,每天十至二十人拉肚子,每班七个人要干十四个人的活,每天工作十一、十二小时。三八坑探班和男同志一样,展开相互挑战,战胜了十五次塌方,她们说:你塌你的,我干我的,塌多高,垛多高,创造了班进尺17米、月进尺321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四)

    1977年7月26日,八个小时的暴雨过后,山洪铺天盖地向压风机房压来,压风机、发电机就要被冲走或被混沙埋住。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队长刘瑞带着同志们赶到现场。大家发出共同的声音:“拼命也要保住设备”,男同志带着跳进水里,女同志也不甘示弱,跟着跳下去。大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排成人墙,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气概,和洪水展开顽强搏斗。在洪水的浸泡中,连男同志的嘴唇都冻紫了,身上起了疙瘩,女同志们没有退缩,她们有的人脚被乱石撞伤,但不叫一声苦,顽强地坚持着。经过十多小时的激战,洪峰被人墙挡回,乱石被人墙堵住,保住了压风机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一天下来腰酸腿疼、疲惫不堪。繁重的工作量,男同志有时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女同志。班长总是关心着每一名女职工,关注着她们细微的变化。在女同志每月特殊的日子,尽量安排做一些轻活,没有一个人因身体的不适而耽误工作,总是坚守在岗位上。姐妹们也相互关心着,只要知道“谁特殊”了,她们就都会争着抢着帮忙干活。相互的贴心和关爱,更加促动了三八坑探班所有姐妹的积极性,她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她们和男职工一样地干。

    正因为“三八坑探班”的姐妹们敢想敢拼的精神面貌,在一年的艰苦奋战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正是她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战胜了一切困难,用自己纤细的手、柔弱的肩担负起那个时代赋予的重任,顶起了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

    当回忆起那段在“三八坑探班”难忘又刻骨铭心的往事时,问她们可曾有过“后悔”,她们的脸上流露出的都是兴奋与自豪,她们说:那个时代的人都那样,能够为地质找矿做出自己的努力,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自豪!祝愿我们地质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