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欢迎您!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生产动态>详细信息
成果展示
详细信息
烈日下的坚守 泥淖中的先锋——地质队员用汗水守护湿地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22/9/2 点击次数:1976

  七八月的滦河口湿地,烈日炎炎,温暖的海风中夹杂着特有的咸腥潮卤。在泥泞的河口湿地里,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的队员们正在开展生态监测采样工作,为准确摸清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现状积累数据。

  滦河口湿地距唐山市区100公里,是河北省省级湿地公园。为有效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加强滦河口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在湿地南岸部署微地形整理、水动力恢复、植被修复等工程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结构,提升生态系统功能。2022年7月,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承担了滦河口湿地修复项目生态监测工作任务,通过植物群落调查、鸟类调查、浮游动物监测、微生物群落调查、土壤动物监测等15种手段,对滦河口湿地水文、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内容进行监测调查。由于15种监测项目都需要实地调查、取样,项目组每天的工作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

  7月16日,正是入伏以来天气最炎热的一天,生态监测项目组成员李佳骏、李跃、王丹丹、李汝佳、张彪、任建波、李朋、张津徽等一行8人来到乐亭县滦河口湿地进行取样调查工作。有了之前踏勘时的经验,这一次他们全副武装,叉裤、防晒衣、面罩、帽子、手套一件不落的穿在身在,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就像是养蜂人。一行人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湿地植物群落、海水水质、浮游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取样调查。

  在湿地里取样调查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还会陷在泥沼里。由于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受损,有些灌木已经干枯倒伏,埋藏在湿地的泥沼里,穿行的过程中,一不留神就会被绊倒或被戳破鞋底。走在前面的地质队员拿着取样用的铁锹,一边走一边观察试探,后面的队员们踩着他的安全足迹前行。到达指定区域后,地质队员们已经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了,叉裤里全是水,身上也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蚊虫。但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就着手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柽柳林取样工作,做好记录、收好样品后,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调查取样区域。

  其他两组地质队员和他们一样顶着炎炎烈日和蚊虫叮咬,深入湿地监测海水温度、盐度、pH值,进行浮游生物、土壤动物调查、鸟类观测。在返程的归途中,地质队员们用他们特有的幽默乐观,打趣地总结着一天的工作:“湿地看似平静,却暗藏枯枝危机;叉裤不漏水、但里面全是水;远看像养蜂人,近看是养蚊人。”

  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取样,这群年轻的地质队员经受住了烈日的烘烤、蚊虫的叮咬和湿地泥沼的牵绊,克服了暑期雷雨天气、不良路况等不利因素,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完成了全部取样工作,取样率和送检合格率达百分百。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从参加工作就开始参与湿地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累计修复受损湿地面积400余公顷,先后完成了黄骅港湿地、南大港湿地、滦南湿地的生态修复任务,其中滦南湿地项目还成功入选了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湿地就是我们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新战场。”项目组组长李佳骏表示,他和他的组员将传承地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热爱转化为行动,将有限的精力和无限的热情倾注到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事业中,科学观测、准确监测,为打造更多蓝绿交织、湾美滩净的滨海湿地贡献地质智慧和地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