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欢迎您!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成果展示
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近几年来,地质五队紧紧抓住唐山市向海发展、打造沿海强市的发展契机,深入服务唐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承担了多项海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设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及风暴潮预警工作。开展了唐山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为全省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开展了河北省警戒潮位标志物设置,在唐山市沿海创新性设置50座警戒潮位标志物,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警戒潮位标志物设置工作提供有益示范;承担了2020年度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生态修复项目,拉开了河北省海岸湿地修复治理的序幕。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改善渤海生态环境、提升河北省海洋生态环境品质做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有力支撑,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可提供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经济调查、海岛海域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大数据平台、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港口码头建设等领域专业服务。

唐山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项目

  2017年6月-2019年1月,地质五队实施了唐山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共调查涉海单位底册单位7219家,完成海洋产业调查1162家,海洋相关产业调查169家,海洋工程和围填海专题调查406家,海洋防灾减灾专题调查52家,海洋节能减排专题调查23家,在省内沿海地级市中最先完成了调查任务。发表《唐山市海洋经济调查研究》论文1篇,收录在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大会论文集。通过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全面准确摸清了涉海单位的底数,为后续开展海洋相关项目奠定了有利基础。

    唐山市曹妃甸区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项目

  该项目由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持、地质五队参与完成。在1:5万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活动断裂探测、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海岸与海底地质稳定性、重点地区工程地质适宜性、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能资源潜力、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建设、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等九个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应用于曹妃甸新区的规划与建设。

唐山市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价

   2019年11月,地质五队承担唐山市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价项目,主要是加密优化海域监测网络,系统调查唐山市不同功能分区近岸海域与入海河流水文、水动力以及典型营养盐、重金属时空变异特征,解析唐山市不同功能分区近岸海域污染来源及权重,明确唐山市近岸海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风险源,阐述唐山市近岸海域不同功能区达标可行性,提出从陆源至近海的全过程污染防控管理对策和建议,提高唐山市近岸海域水环境监管水平,为切实保障唐山市近岸海域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

唐山市丰南区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

  2019年3月,地质五队承担了唐山市丰南区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项目,依据《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对丰南区围填海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程度,开展必要的生态修复,为进一步妥善处理丰南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为丰南区未来海洋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提交并评审通过了《唐山市丰南区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唐山市丰南区围填海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唐山市丰南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2020年,地质五队承担了河北省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黄骅市湿地(西区)、滦南湿地人工岸线(冀东油田1号岛西侧段)三个2020年度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生态修复项目。

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

  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修复方案设计、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跟踪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估,完成修复滨海湿地108.8hm2,拆除围堤长度4.54km,达到渤海攻坚战的修复目标指数。微地形整理工程中基底清淤面积37.66hm2,地形整理面积19.26hm2;营造A、B、C、D、E 5个滩面,总面积为28.81 hm2,其中,A滩面面积4.00 hm2,B滩面面积6.05hm2,C滩面面积6.05 hm2,D滩面面积6.21 hm2,E滩面面积6.50 hm2;坡面的生态化改造工程中,营造坡面面积4.52hm2,种植柽柳3200株。

  通过基底清淤,形成优势过水路径,满足在极端的洪涝条件下,湿地具有排水调蓄能力;通过围堤拆除达到加强湿地内部水系连通的目的。以养殖池塘现有的围堤为基础,利用清淤、拆除围堤的弃土,营造5个滩面,扩展水陆交错带的范围,为涉禽类鸟类觅食和栖息的光滩,增加湿地生物生境的多样性。拓宽养殖池塘与县道间的坡面平台,并且种植柽柳,起到一定的生境隔离作用。

黄骅市湿地(西区)生态修复项目

  黄骅市湿地(西区)位于黄骅市东北部,南与南大港毗邻、北与天津北大港相接。2020年6月6日项目进场以来,开展了湿地调查、遥感解译、地形测量、水文地质钻探、样品采集、综合研究等多项工作,累计完成遥感解译19幅,单幅解译面积111km2;植物多样性调查点位45点;鸟类调查路线长度 7.5km,共计17点;浮游植物调查点位6点,浮游动物调查点位6点,底栖生物调查点位6点;土壤样品质量现状分析样品46件,原状样8件;扰动样8件;地下水全分析样品7件,氘氧稳定同位素样品7件;地表水水质分析样品19件,初级生产力调查样品6件,氘氧稳定同位素样品7件。

  施工前修复区内植被退化严重,水域面积萎缩,水文连通性降低。通过修复,对植被退化严重区域进行了植被复植,使湿地水域面积扩大,营造出适合不同鸟类栖息的浅水生境,提高了水文连通性,有效解决了湿地面积萎缩的问题,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不仅恢复了生态系统功能,更使环境得到改善,水更清、天更蓝,守住了绿水青山。

滦南湿地人工岸线(冀东油田1号岛西侧段)生态修复

  滦南湿地人工岸线(冀东油田1号岛西侧段)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滦南县,通过开展环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效果评估等工作,共完成互花米草清理面积18.3049hm2,人工岸线生态化改造长度2.7km。通过互花米草清理工程的实施,清除了湿地外来入侵物种,还原了湿地滩涂面积,增加了鸟类生境空间,使得鸟类等物种数量有所增加;通过人工岸线经生态化改造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坚固岸线的作用,防止海水的冲刷以及水动力的侵蚀。另一方面,增加了岸线自然属性,并形成天然屏障,使湿地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人为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湿地鸟类的保护。

河北省警戒潮位标志物设置(唐山部分)

  随着《警戒潮位核定规范》(GB/T17839-2011)的正式颁布,国家海洋局从2012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展重点岸段的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唐山市作为河北省沿海经济开发重点地区,唐山市海洋局率先启动了警戒潮位标志物设置工作。地质五队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2014年5月,地质五队着手开展警戒潮位标志物的设计工作以及警戒潮位标志物选址、现场踏勘选点工作警戒潮位标志物相关部件制作、警戒潮位值测量标定工作。经过现场踏勘,最终在唐山市选择了50个埋设(涂装)地点,成功安设警戒潮位标志物。自国家海洋局开展警戒潮位核定工作以来,地质五队是第一个在全国开展警戒潮位标志物设置工作的单位,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确的安设,使警戒潮位值直观可视,便于政府及时了解风暴潮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尽量减少灾害发生时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警戒潮位标志设置工作提供了有益示范。

港口码头建设

  地质五队自1992年参与京唐港1号泊位水泥筒仓钻孔灌注桩工程以来,持续服务港口码头建设,先后完成了京唐港1#泊位、4#-6#泊位、12#泊位、13#泊位、21#、22#泊位、14#-15#泊位、盐泊位、31#泊位、液体化工泊位、曹妃甸矿石码头、工作船泊位、北戴河新区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项目等工程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现具备港口与海岸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2019年被河北省海事局评为河北辖区涉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北戴河新区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项目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项目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沙雕海洋乐园东侧海域,距现状岸线约353.6m紧邻滨海新大道。项目共建设4个30m级游船泊位,兼顾1个60m级游船泊位,年最大旅客通过能力为20.80万人次。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码头、引桥和景观平台,其中码头长90m,宽20m,码头顶面高程4.3m;引桥长353.6m,桥面宽4.5m,顶高程5.5m;景观平台面积654.5㎡ 。码头布置在天然泥面高程约-3m处,通过陆上59.1m连接桥及353.6m引桥与沙雕海洋乐园栈道相接,引桥与码头衔接处布置景观平台1座。引桥垂直于岸线布置,码头与岸线夹角为30°,码头两侧均可以停船,东侧设计2个30m级游船泊位,兼顾1个60m级游船泊位,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25.6m,港池回旋圆直径170m,底高程均为-3.0m。西侧设计2个30m级游船泊位,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16.4m,港池旋圆直径85m,底高程-2.3m。

   码头采用高桩梁板结构,码头基桩采用Φ800mm钢管桩,排架间距7米;上部为现浇混凝土横梁和预制混凝土纵梁;引桥共9跨,采用单跨37m下承式钢桁架结构;引桥墩采用桩基承台,柱基采用Φ 800mm钢管桩。基柱上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墩台,其中与码头衔接处桥墩(景观平台),采用直径30米的圆形墩台。秦皇岛海域禁止填海造地,工程采用搭设钢便桥来辅助施工。

  该项目投入使用后年最大旅客通过能力可达20.80万人次,将极大地助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